日产精品卡1卡2卡三卡2408:艺术片 百度影音-长三角议事厅|解码中国产业转移新范式:特征识别与韧性构建
在全球产业链加速向本地化、区域化、多元化、绿色化、数字化重构与调整的当下,美欧等经济体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布局调整,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本文从“引进来“走出去”及中间品贸易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揭示中国产业转移的阶段性特征与潜在风险,进而在“分类研判”基础上提出“精准施策”的方案。
产业转移全景扫描:结构性调整而非系统性外迁
来华投资:回暖与分化并存的结构性特征
从来华投资看,尽管2020—2022年受疫情及地缘因素冲击,全球对华投资总额和项目数阶段性下滑,但2023年以来呈现显著回暖态势(图1)。地域分布差异凸显:欧洲资本如法国、德国保持稳定投入,而美日韩及中国台湾地区投资出现明显收缩(图2),折射出部分经济体政策导向对企业决策的直接影响。行业分化特征尤为突出:酒店旅游等服务业外资流入大幅增长,而电子元件、半导体、汽车设备等产业链较长的行业则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图3),反映出跨国资本对中国产业配套能力与市场环境的差异化评估。

图1 2019—2023年来华投资月度变化趋势注:数据来自fDi Markets全球绿地投资数据库。下文图表中来华投资数据来源相同。本文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图2 主要国家(地区)对华投资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变化

图3 主要行业来华投资占该行业全球投资的比重变化
对外投资:战略布局驱动的全球网络延伸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总体稳中有进,剖析其投资地域及产业特征,更多是全球经济新形势下产业链布局的重新调整,因此形成大规模产业转移的风险也较低。2019年至2023年间,中国对外投资在数量和金额上整体呈现稳步回升向好的态势。其中,2023年对外投资金额突破1500亿美元,项目数量高达753项,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图4)。在对外投资的国别分布上,中国对墨西哥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的投资增势格外突出,对美投资则趋于平稳(图5)。此外,在对外投资的行业分布方面,电子元件、金属制品、汽车设备等高端制造行业以及矿产资源行业增势明显(图6)。

图4 2019—2023年对外投资月度变化趋势

图5 对主要国家(地区)投资金额占其吸引外资总额的比重变化

图6 主要行业对外投资占该行业全球投资的比重变化
中间品贸易:份额提升与结构升级的双重印证
从中间品贸易来看,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中间品出口份额显著提升,中间品贸易的结构稳步调整。2000至2022年间,中国中间品出口规模及其全球市场份额实现显著提升,表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体系发挥稳定且关键的作用(图7)。在中间品贸易的地域分布方面,近年来中国对越南、印度和泰国等地区的出口比重大幅提升,出口目的地更趋多元化和分散化(图8)。按照中间品的技术构成来区分,中国高低技术中间品出口的全球占比均有所提高,且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更为显著,这也符合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总体趋势(图9)。

图7 中国中间品出口规模及其占全球比重的变化趋势

图8 中国对主要目的地的中间品出口占比的变化趋势

图9 中国高低技术中间品出口规模占该行业全球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
产业转移的四种主要模式:外部驱动与内生动力并行
产业转移本质是企业对全球要素配置的动态调整,既有地缘政治冲击下的被动应对,也有市场驱动下的主动布局,具体可归纳为四大典型模式,需分类施策以精准应对。
地缘政治驱动型产业转移:应对“脱钩”风险
当前,中国面临“发达国家推动回流、其他发展中国家积极分流”的产业链外部竞争格局,而这也深刻地影响着跨国企业的全球战略布局。地缘政治驱动的产业转移因此也呈现出三种典型形态:一是被动裹挟式产业转移。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以“不转移、不下单”等措施胁迫中资供应链企业外迁,形成了“被动裹挟式”产业外迁现象。裹挟式产业转移相对直接且激进,导致中国稳外资的外部环境急剧恶化。二是主动撤离式产业转移。美欧发达经济体采取了包括高额补贴在内的多种激励措施,以吸引制造业和高端产业“回流”本土,导致部分跨国公司主动选择将生产基地外迁。三是同盟协作式产业转移。近年来,基于所谓的“去风险”考虑,美国加快实施“中国+1”或“中国+N”战略,意图在中国之外建立更多国际生产基地。例如,美国与墨西哥的“近岸外包”,与越南、印度等的“友岸外包”。
生产成本驱动型产业转移:寻求成本优势
随着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和环保合规成本的增长,驱动部分传统产业的跨国公司重新调整其全球产业布局。
首先,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攀升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跨国公司加快调整生产布局。越南、印度、孟加拉国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因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正在承接全球服装业的主要产能。耐克公司财报显示,中国占耐克鞋类制品的生产产量比例从2006年的35%降至2021年的21%。越南则已超过中国成为耐克最大的鞋类和皮革加工国。2021年,耐克鞋全球产量的50%以上是在越南加工和制造。
其次,早期国内部分行业粗放型、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促使发达经济体将一些污染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污染避难所”问题的出现。而“绿色发展”理念对企业的环保责任提出了更高标准。因此,一些外资企业将生产环节迁移至环保监管相对宽松的国家或地区,特别是重化工等污染密集型行业的企业。
产业链布局驱动型产业转移:保障供应链安全
当前,部分内资企业正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在全球范围寻求战略性资产或广阔市场,以保障全球竞争力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这一策略主要反映在两方面:
第一,部分企业采取“出海”策略,通过拓展供应链上游关键环节的全球业务,寻求战略性资源的内部化。自2013年以来,中国锂矿企业如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在澳大利亚、阿根廷、爱尔兰和非洲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锂矿投资,通过多元化的供应来源保障了重要战略资源的安全稳定。
第二,部分企业将处于下游的加工组装或营销环节,甚至是整条产业链转移至国外,从而提高海外市场占有率。随着国内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部分国内企业采取了独特的策略,将下游环节转移至海外市场。例如,华坚集团作为国内制鞋业的龙头企业,于2011年远到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投资设立鞋厂,深入挖掘当地市场潜力。
产能合作驱动型产业转移:促进全球产能协作
在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贸关系的导向下,部分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形成了较为主动可控的产业转移新动向。
一是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平台,通过合资、绿地投资等方式与友好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展开国际产能合作。例如,2023年宝钢集团与沙特阿美创建合资公司,计划设立绿色低碳厚板工厂,让中国绿色产能“走出去”助力当地能源转型,赋能全球减排。
二是通过组建或参与跨国产业联盟,拓宽与跨国公司贸易投资合作机遇,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海外市场份额。2021年,在工商银行倡导下,52家中国和欧洲知名企业共同成立了中欧企业联盟。近年来,该联盟通过举办“走进意大利”“走进奥地利”等系列活动,深入发掘中欧企业的贸易与投资合作潜力,推动双边贸易和投资的增长。
精准施策:分类应对筑牢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破解地缘风险:构建自主可控的区域产业生态
高度警惕地缘政治驱动型产业转移,有效应对潜在的“脱钩”“断链”风险。要强化“以我为主”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积极寻求破解产业链“脱钩”的有效路径,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多元化与韧性。持续推进制度型开放进程,通过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振外商投资意愿和投资信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集中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加速全产业链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降低产业链“断链”风险。
顺应成本规律,优化国内产业梯度转移路径
客观应对生产成本驱动型产业转移,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布局。积极实施“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策略,推进政府与市场在优化产业布局中的有效协同。完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协调地区间的法规政策差异,降低区域间交易成本,从而推动区域间产业链的互联互通和优化升级。同时,可以立足国内大市场,探索“东部升级—西部承接”的阶梯型产业链国内循环思路。通过引导企业合理集聚与布局,推动区域协调与联动发展,从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韧性与安全水平。
引导战略出海:构建全球化布局的支撑体系
应持续关注产业链布局驱动型产业转移,多举措助力企业海外布局。一方面,优化企业海外投资的政策环境,通过建立针对企业跨国项目协调部门、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设立“国际化发展专项基金”等措施,激励企业积极开展海外布局。另一方面,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搭建重点国家(地区)、重点行业的产业链预警平台和海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鼓励企业间建立“全球风险管理联盟”,共享海外投资的风险信息和应对经验,形成集体应对机制,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
深化产能合作:打造开放共赢的全球产业链
积极支持国际合作型产业转移,塑造产业链全球竞争优势。一是在探索鼓励国际合作型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确保关键核心技术由本国掌控,允许非核心技术环节适度转移,从而构建安全的全球化产业链布局。二是多举措精准施策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激发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企业转型升级成为“隐形冠军”企业,塑造中国产业链的全球竞争优势。
产业转移本质是全球价值链的动态再平衡,既带来“脱钩断链”风险,也蕴含“换道超车”机遇。中国需立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精准识别不同类型转移的动因机制,实施“差异化应对+前瞻性布局”策略,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巩固优势环节、补强薄弱环节、抢占未来环节,最终实现从“产业承接者”向“全球链主”的角色升级,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韧性根基。
(本文作者吕越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执行院长、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王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于喆宁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