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页网站推广:爱的色放 迅雷下载-广西京族人的“高跷捞虾”:以前老辈个个都会,现在展演收入赶得上真捕鱼
4月16日,澎湃新闻记者来到了京族聚居的广西东兴市江平镇。在金滩海边向游客展示“高跷捞虾”的京族人苏海兵介绍,这种古老的渔业生产技能,全村只有7个人会,如今已成为一项自治区级非遗习俗,他展演高跷捞虾的收入,已经赶上了平时捕鱼所得。

苏海兵和村民在展示高跷捕鱼。本文图片来源:澎湃新闻记者 谭君 摄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统计,京族现有人口约3.31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辖区的巫头、山心、尾三个海岛上,俗称“京族三岛”。
历史上京族有“安南人”等称呼。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京族”。

苏海兵接受采访
近些年,东兴市大力发展旅游,江平镇金滩海边,经常开展各项京族文化活动,如“京族高跷捞虾习俗”“京族拉大网”“耙螺”等非遗传统渔业展演,以及集体祭拜、唱哈、京族独弦琴表演等。
4月16日下午6点,东兴市金滩文化广场,47岁的苏海兵和另一位村民,身着京族服饰,踩着高跷,撑着渔网,蹚入海水中,捞起鱼虾来。根据游客的要求,他们还会摇杆、抬腿,摆出各种造型。
这种特别的三角形大渔网,是京族人特制的“罾”。为了看清海里面的鱼虾,同时也为了不湿裤脚,京族人想出了高跷捕鱼的方法。在当地,这也被称为“高脚罾”。高脚罾的核心技巧,在于踩高跷和抖罾。既耗体力又要脑力。
“我们尾村6559人,现在只有7个人可以踩。以前老一辈个个都会,因为这是用来谋生的。现在,它是一项非遗技艺,我们这些年也教会了100多位小学生。”苏海兵是防城港市级非遗“高跷捞虾”的传承人,也是尾村村支书。

绑在小腿的高跷
捕鱼现在仍然是京族人重要的收入来源。每年农历六至八月,随着南风,一种叫“南虾”的小体型虾就会从深海回游到浅海的万尾岛沿岸。在过去,据说年景好时,一个捕捞季节,渔民们捕捞的鱼虾竟达500多吨。
“台风来临前,那个鱼虾就特别多。”苏海兵介绍,他每年捕鱼的收入有五万元左右。当地发展旅游后,不捕鱼时,他经常应一些摄影爱好者或游客的要求,在海边展示高跷捕鱼,一次有300元收入。此外,作为传承人,他还经常参加各种文化交流和民俗展演。“在舞台上踩高跷,可比在海水里轻松,地面是平的,很稳。”苏海兵说,踩高跷展示收入一年也有五万元左右。

高跷捕鱼
“男人做海,女人持家”,是尾京族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苏海兵的妻子在家开了民宿和餐饮店,“她的收入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我是给她打工。”苏海兵笑着说,他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满意。
据介绍,2020年6月,京族已实现整族脱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