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闫桂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王微日前表示,服务消费在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过程中大有可为,建议更大力度地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通过改革以及完善服务业监管等标准政策,加快服务消费发展。
在4月13日举行的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社会科学沙龙第44期活动上,王微表示,未来中国最终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作用将逐步达到60%以上,其中更多将源于服务消费的增长。对比发达国家所处的相同发达阶段来看,预计未来十年我国服务消费将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占整个消费的比重将从目前的47%提升至60%。
王微提到,最近两年服务消费增长较快,其中2023年增速高达20%,超过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0个百分点;2024年,服务消费增速为6.2%,高于全部社零增速2.7个百分点。今年前两个月,服务零售额增速继续领先于社零总额的增长。
她进一步指出,在总额增长的同时,服务消费中有很多新的内容正在“加快成长”, 特别是出行、度假、文化娱乐、体育、健康,其在整个服务消费中的占比在迅速增加。
王微表示,从长期来看,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和变化也将为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带来可观的发展空间。
首先是不断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据她测算,如果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上升到50%,那么他们对整个消费的贡献比重将从现在的将近50%增加到70%。
其次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尽管人口数量增长的红利在逐步消退,但人口结构在变化,消费需求在快速分化中也会形成新的需求和增长的动力。以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为例,王微提到,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一人户”和“两人户”家庭占比已接近40%,随着家庭服务功能的弱化,这些群体对社会服务需求的增长在快速增长,一些新兴的服务小家庭的服务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出门吃饭有“饭搭子”,旅游有“旅游搭子”;以宠物为主的陪伴经济和最近讨论非常热烈的老龄化经济等,相关需求都在迅速萌生。
第三,城市化的推进也会为消费带来新的增量。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超过63%,未来可能还有大概10个点左右的增长空间。根据王微的测算,1亿农民成为农民工,可能会对消费需求的增长贡献3个百分点;若能解决好户籍和社会保障政策,即解决“半拉子城镇化”问题,让农民工真正成为新市民,那么对消费带来的贡献将达到5个百分点。目前,中国城市中没有转化为新市民的农民工约有3亿-4亿人。
此外,未来大型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所形成的城市群体,也将成为巨大的消费市场,其中中心城市将引领中高消费和中高端消费升级,对接全球消费市场的枢纽。
与此同时,王微指出,服务消费仍面临一些短板和障碍。比如,在供给方面,中高端品质的服务消费存在供给不足或供求不匹配的问题;还有很多制度性因素需要破解,比如大量民营企业无法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以及限购、限贷、限价、限行等行政干预政策也在抑制服务消费。
她说,面对这些问题,政府正在积极推进一些改革措施,包括降低居民税负、推进制度改革、优化假期安排等。接下来,她建议更大力度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以及完善服务业监管标准,包括住房、教育、医疗、金融等方面保护消费者的法律法规,通过更好地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吸引全世界的高水平服务,为提升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做出贡献。